4.规划、部署和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和“三圈三全十育人”工作,有制度、资源保证。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学院充分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在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全面、系统地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丰富内涵。充分发挥思政课与专业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协同育人效应,积极推动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开设《自信中国》系列选修课程,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思政理论课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不断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完善巩固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在各类育人平台和项目建设中,实施一个部门牵头抓总、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1+N”“三全育人”工作方法,联动构建“课程思政”“行健文化”“社会实践”“网络媒体”四个课堂育人机制,完善制度协同,整合校内外资源,积极推进“三圈三全十育人”工作。

 打造“课程思政”第一课堂。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大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积极推进教学创新改革,追求打造学生欢迎的“金课”。丰富“行健文化”第二课堂。构建覆盖五个学系全体学生的“明德·笃行”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突出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与产业、专业、职业文化结合。组织“社会实践”第三课堂。将思政教育工作阵地转到课程实践教学、单位观摩见习、暑期社会实践、边区支教扶贫、创新创业基地等实践场所,在职业实践、考察实践、公益实践中提高职业素养,认知国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创新能力。建立“网络媒体”第四课堂,搭建了由泛雅网课、官方微信、行健易班组成的网络思政教育体系,探索新媒体内容和技术的创新,向师生提供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产品。

 完善制度协同。推出《上海行健职业学院第二课堂制度》,在2019级学生中全面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第二课堂”学分要求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活动育人效果的可记录、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设立教师工作部,修订《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教师工作规范》等配套制度135项,在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和各类评优奖励中,把思政表现和教育教学质量作为首要标准,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各系部根据自身功能职责制定本部门协同育人制度。

 整合内外资源,实施开门办思政,构建校内外合力育人格局。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单位、党建共建单位等社会优质资源,以“契约化共建、项目化推进”方式,进一步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邀请改革先锋、部队首长、非遗传承人、劳模工匠、优秀校友参与“自信中国”思政课程和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建设,强化榜样引领、朋辈教育、理论传播、故事影响、艺术熏陶,发挥社会力量对师生思政素质的提升作用。

 

5.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思政课得到重点建设,教学改革有显著成果。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符合《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规范 ( 2019年版)》。学校和院(系)主要领导每学期上思政课不少于一次。

 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严格按照要求规范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80课时4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60课时3学分、形势与政策课程20课时1学分。运用泛雅平台进行在线课程建设。2018-2019学年度学校每位校领导每学期上《形势与政策》课2课时。

 思政理论课教学团队不断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构筑“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平台,变“灌输式”、“注入式”教学为“多向互动式”、“主动建构式”教学。扎实推进小组课题课内实践教学、案例分析互动教学、小班化教学、运用学习通开展网络互动教学,教学中善于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回应学生关切的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调动和提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院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得到了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听课专家的肯定,学院思政部组织申报和实施2018年和2019年市级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思政理论课教师获得上海市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比赛和教案设计比赛等多个奖项。

                          院长黄群为学生上《形势与政策》课

6.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拓展“中国系列”课程,发挥专业课的育人功能。有条件的高校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

 学院全面推进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改革,使得每一门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素材,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学院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以多种方式推进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显性教育功能与专业课程隐性教育功能的协同效应。

 注重培养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教学名师和团队,积极引导专业教师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做好专业课程育人教学内容设计、方法设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元素,做好专业课程育人教学设计,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凸显课程的价值引导功能。召开课程思政推进会,交流示范经验,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授课效果,开展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微课制作。

                    专业课“课程思政”说课     “课程思政”方案汇编

 学院思政部立足国家发展大势和契合学院校本特色,充分利用学院各系部和共建单位优势资源开设《自信中国》系列课程。在内容上,一是以阐释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核心任务,全面阐释国家发展大势;二是以校本特色为契合点,突出“自信”特色,紧密关联学生发展。在定位上,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程。在师资上,注重多元组合,跨学科有机结合。在管理上,进入学校选课系统,突出课程建设基本规范和要求。本年度完成《自信中国》网络课程教学资源一期建设。

 

7.定期开展干部师生思想动态调研或意识形态动向分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

 学院根据市教委相关部署,定期开展干部师生思想动态调研,由教师工作部、党办、思政部、宣传部、各支部主要负责教师思想政治动态调研;学工部、思政部、教务处、团委、各学系主要负责学生思想动态调研。并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通报调研结果,研讨群体特点,改进和创新思政工作方式方法,将调研结果应用于思政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提升。

 

8.规范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论坛、研讨会、讲座、印刷出版、广播电视、原版外文教材引进和使用的审核管理制度,把握意识形态阵地的正确思想舆论导向。

 根据市教卫党委关于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相关工作要求,修订完善了《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形势报告会和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管理办法》《校报<行健人>管理办法》《<行健论坛>规范管理制度》《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教材管理办法》《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宣传品制作管理办法》,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审批制度,对讲座报告会内容、人员、场地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未经批准一律不允举办。对内部刊物《行健论坛》、《行健人》执行严格的管理,严格按照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内部刊物要求印制发行。严格管理原版外文教材的引进和使用,把握正确思想舆论导向,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

首页上页12345下页尾页